|簡體中文

比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按這成為會員
搜索



查看: 888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[其它言論] 《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》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

[複製鏈接]

27

主題

1

好友

147

積分

小學生

Rank: 2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難過
    2022-5-12 20:05
  • 簽到天數: 61 天

    [LV.6]常住居民II

    推廣值
    0
    貢獻值
    0
    金錢
    1081
    威望
    147
    主題
    27
    樓主
    發表於 2021-6-28 19:55:35

    《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》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:
    秦国从发展壮大,到进而统一全国,不单单对内实行变法,强兵富国,对外,也是有一套非常有智慧的对外战略的,并且,秦国的对外战略随着时间推移,和国力的此消彼长,也是有着变化的。
    张国刚教授认为,秦国的战略主要有三次大的变化:第一个阶段是秦惠文王时期,采取避重就轻,攻灭巴蜀的策略,巩固好战略后方,不事张扬地发展自己的势力。第二阶段是秦昭襄王时期,实行远交近攻,不断地蚕食诸侯的策略。第三个阶段就是秦王政了,即后世的秦始皇,他用收买、暗杀、离间等手段破坏六国人才,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。
    一、蛰伏,蓄积实力
    秦惠文王时期,秦国正在享受着商鞅变法所带来的改革成果,秦国国力与日俱增,秦惠文王时期的主要对外战略,就是蛰伏,蓄积实力。此时的秦国,逐渐强大,引起了中原诸国的警惕,中原诸国担心秦国开关东出,染指中原,因此,各国采取合纵之策,联合起来抗秦。
    就在合纵抗秦的背景下,秦国的邻国,巴国和蜀国打起来了,都来向秦国求援,突发的事变,引发秦国朝臣的一番争论。张仪主张,攻韩,以求与东周、西周接壤,夺取周的九鼎,挟天子以令诸侯,以获得统治天下的政治正统性和合法性。司马错则不赞同张仪的主张,司马错认为,要想富国,得先要扩张自己的领土;要想强兵,得要先让人民富裕起来,秦国应乘机吞并蜀国,蜀国不是中原国家,吞并蜀国,中原国家也不会干涉,而吞并韩国,会引发中原各国对秦国的警惕,虽得名,而不得利。秦惠文王,最终听取司马错意见,灭掉了蜀国。
    张仪和司马错之争,实际上是对秦国未来发展路线的一次讨论。秦东出争霸于天下,一直是秦国的努力目标。
    张仪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,直接挟持周天子,以达号令天下的目的,张仪之策,更像是一次豪赌,如果赌赢了,时机成熟,秦可以吞并周,可以逼迫周天子禅让于秦王,秦国继承正统地位,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,但是如果赌输了,秦国引发公愤,各诸侯国群起而攻,则秦国灭亡。
    而司马错的主张,就实在的多,主要从国家经济角度考虑,战国时代,周名存实亡,各国争霸,全凭实力,即使继承了周朝的政治正统,也未必统治得了各诸侯国,到头来,还是得靠实力说话。这样的话,还不如,一开始就闷声发大财,捞点实际好处,先壮大自己实力,等实力强到一定程度,自然实至名归。实力尚弱,就求名于天下,过早把涿鹿中原的野心暴露出来,只会加固合纵联盟,对秦国不利。秦国若是得到成都平原,不但得了粮仓,还得了一个避难所,成都平原适于耕种,秦国有了粮食供应,有了稳定的物质保障,并且秦国领土版图扩大,使得秦国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,打起战来,耗得起,万不得已还可以退守蜀地,凭据天险存国。
    此时的秦国,采取蛰伏发展实力的国策,无疑是正确的,大国崛起,不可过早争虚名,而应埋头发展实力,以求实至名归,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而求名于天下,只会招致各国侧目,群起而攻。
    二、蚕食,远交近攻
   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,秦国版图扩大,秦国实力远超邻国,又加上秦惠文王时期,与魏国河西之战,斩首八万,与赵国修鱼之战,斩首八万二千,与楚国丹阳之战,斩首八万,打得邻国元气大伤,邻国中,单独一国,已经难以抵挡秦国铁骑。
    秦国自身壮大,而邻国逐渐衰落,给秦国东出创造了条件,秦国东出时机已经成熟。秦昭襄王在扫除威胁,坐稳王位后,开始了争霸之旅。
    秦国首先拿韩魏开刀,首先,在地缘上,韩魏离秦国最近,其次,韩魏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通道,必须打通韩魏,才可能有下一步的作为。秦国打魏韩,并非是毕其功于一役,而是打打停停,逐步的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军力,逐步蚕食韩魏领土。对于与秦国还未接壤的燕国和齐国,则采取结盟安抚的手段,读后感防止齐国加入合纵联军,归结起来就是远交而近攻。齐国,是当时唯一还有实力以一国之力与秦相抗衡的国家,秦国与其结交,强强联合,一是把齐拖下水,一起蚕食各国,这样,齐国不会眼红秦国得利,秦国可以消除最大隐患,蚕食各国的时候,没有后顾之忧,二是如果齐国也蚕食各国,那其实是在间接帮助秦国东出,秦国齐国,一个在西,一个在东,如果齐国加入,则夹在中间的国家两线作战,双面受敌,会加速灭亡,即使齐国不加入,那只要不碍秦国的事,那秦国的军事压力也会骤减。
    蚕食,就是一点一点吃,吃一点,就有一点的好处,吃一点别人,自己就会壮大一点。秦昭襄王是中国少有的长寿君王,他的一生,几乎都是在打战。秦昭襄王十三年之前,秦国主要是蚕食楚国,秦昭襄王十三年后,战略重心转移到韩魏身上,此后的每一年,史记都有所记载,几乎都是打了胜战的捷报,从昭襄王十三年到四十五年,秦国与韩魏边境的城池几经易手,不过最终赢家还是秦国,拉锯战中,秦国获得了许多邻国城池和大片邻国领土,最为要命的是,这三十二年里,秦国共计斩杀了邻国军队四十八万人,平均一年就杀一万五千人,这种非自然死亡人数如此之高,对国家来说,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,邻国的实力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消耗掉的。
   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,量变终于促成了质变,长平之战爆发了,这是秦国争霸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,彻底的打垮了韩魏赵,从此,放眼天下,也只剩齐国了。韩魏的软弱没有换来秦国的怜悯,秦国依然在蚕食韩魏,这一年,秦国猛攻上党,韩魏对秦的幻想彻底破灭了,割地是换不来和平的,上党归顺了赵国,把本来就守不住的领土甩给赵国,意图很明显,把赵国脱下水,赵国还是收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,这彻底惹怒了秦国,秦国发兵攻赵,长平一战,秦军斩首竟然高达四十余万,这一战的斩首数,几乎是前面三十多年的总数。现在的秦国,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了,邻国即使全部合纵抗秦,也再也不能挡住秦国东出的步伐。
    秦昭襄王一生的扩张行动,杀掉了邻国的军队总数竟然达到118.6万人,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,真是不能低估一点一滴的积累,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大数字,蚕食之策确实是厉害的。最终,秦昭襄王实现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理想,周最终还是向秦国投降了,九鼎被迁到了秦国,张仪提出的构想在六十多年后才实现。
    三、腐蚀,铲除人才
    秦昭襄王后,他的儿子、孙子在位时间都很短,最后他的重孙子嬴政继承了王位。秦王嬴政,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了。
    秦王嬴政时期,秦国统一全国已经条件成熟,蚕食之策继续推行,但是,各国虽然实力大耗,已无抗秦实力,但各国仁人志士仍未死绝,爱国抗秦之志,越到灭国前夕,越是坚定。中流砥柱的作用,只有到发大水的时候才能看清,人才的作用,只有到国家危急存亡之际,才越发凸显。
    秦国对人才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很深刻的,秦国的发展,离不开各国人才入秦,商鞅,张仪,范睢等都不是秦国人,但是他们为秦国的发展,贡献了智慧。秦国最开始,一个偏居西隅的小国而已,它是如何逐步成长为傲视天下的一个大国的,这和各国人才的贡献分不开。各国人才,熟悉母国国情,给秦国献计献策,每每能击中要害,这是各国人才,最直接的用处,但是,我认为,各国人才入秦,最重要的,是给秦国带去了“全局视野,天下胸怀”,张仪之流入秦,首先是激起了秦君王,吞并天下的雄心,不再是小国心态,只知守境安民,而是直面天下大势,积极的融入到战国争雄的时代洪流之中,其次,各国人才入秦,给秦国带去了一种全局视野,让秦国知道了天下各国实力的对比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,而不再是只知道眼盯邻国,有胜算就去攻城略地,没胜算,就闭关据守。
    秦国的崛起和重视人才有莫大关系,也正因为历代秦王深知人才的重要,秦王嬴政也知道人才对国家意味着什么,他派出团队,用重金收买各国人才,不被收买,就派出刺客杀掉。这种腐蚀对方人才的手段,对于那些风雨飘摇中的国家,是很致命的,忠臣难逃奸臣的打击,秦国都不用动手,敌人的团队就先内讧了,有时候,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率先被攻破的,奸臣急于跳下那一艘艘即将沉没的破船,想要跳,得先除掉忠臣,否则忠臣是奸臣们叛国的最大阻碍。
    秦国的手段虽卑劣,但是很有效啊!当然,刺杀收买也不是秦国专利,列国都有,列国的手都不干净。
    总之,秦国的发展历程,是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的崛起过程,统一中国的使命为什么会落到秦国身上?这不是苍天眷顾,而是一代代秦国人励精图治,不断奋斗的结果。作者:包志伟
    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於有關情形下,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(如涉及醫療、法律或投資等問題)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)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,如有任何爭議,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。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

    手機版| 廣告聯繫

    GMT+8, 2024-11-11 02:29 , Processed in 0.049705 second(s), 29 queries , Gzip On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    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    回頂部